2022年5月15日

總天然色數位海報牆【第2貼】:《科學小飛俠》50週年!

耶~混水摸魚時間又來啦(爆)。這回的主題剛好要在今年迎接首播50週年,而且更是日本與台灣動畫迷世代,即使沒看過都會從各方面留下深刻印象的名作(其實是廢話,看上頭的那張圖片就知道了)。所以剛好就搭個順風車,來放一下當年的相關作品各式宣傳海報吧,再附加點隨手的閒扯。


1972年的《科學小飛俠》不僅在當年讓製作單位「龍之子」從此一戰而霸,躋身一線級動畫工作室之林,如今更是留名日本電視動畫史的殿堂級作品之一。在長達兩年的播映期裡,觀眾除了期待小飛俠VS惡魔黨每週的對決,鐵雄與大明兩位人氣角色更是讓影迷分成了鐵雄派與大明派,隨著劇情發展,就連反派角色惡魔黨「大頭目」的悲劇性境遇描寫,都意外成為注目焦點。而在完結篇中對於大明最後下落的處理方式(因為當時還沒確定要拍續作),當年應該也讓不少動畫迷為之揪心吧?

由於《宇宙戰艦大和號》帶動的動畫熱潮,1978年《科學小飛俠》也順勢推出剪輯電影版,台灣也在翌年上映了國語配音版本。不過電影版的內容就純粹著重於重點劇情的剪輯,新作畫面並不多,但椙山浩一的新作配樂則另有不同的磅礡氣勢。而電影上映大約三個月後,TV版續作《科學小飛俠Ⅱ》就播出了。另外就是為這部電影版擔任監製的著名電影導演岡本喜八(近年來可能是因為《正宗哥吉拉》而讓影迷開始考古到他的大名吧),其實根本完全沒有參與任何片中的相關工作,只是純掛名。

說起來《科學小飛俠Ⅱ》(在台灣播出時,就變成《旋風小飛俠》的前半部分)算是在前面提到的第一作電影版推波助瀾,造成觀眾的期待效應之下所產生,但當時龍之子內部,卻由於大家長吉田龍夫的英年早逝(享年45歲),面臨了人才大幅外流的危機。再加上製作進度緊迫,造成作品的整體製作品質與前作相比呈現明顯落差,最起碼從作畫水準不穩定這部分即可窺見一斑了。但這部續作其實在收視成績方面仍算不惡,也因此讓後續作品《科學小飛俠F》得以順利誕生。至於對個人來說比較簡略粗淺的觀影差異感,可能要算是從前作的「傑作」一下子掉到「普作」等級吧?

至於1979年的系列三部曲最終作《科學小飛俠F》(台灣版《旋風小飛俠》的後半部分),不知道為什麼始終對結局沒留下什麼印象(雖然後來找了DVD補完),但是對那台五機合體後,整個走紙飛機輪廓風的「旋風斯巴達」反而留下強烈的視覺衝擊。但是前面提過在《Ⅱ》時期的整體製作品質下滑以及公式化現象,到了此作中則依舊如故,甚至劇情中科學小飛俠(忍者隊)有時連忍者都不忍者了(咦)?還有前作中所累積鋪陳關於大明的生命危機居然一下子就輕鬆解決,這回換成了讓鐵雄在每次放大絕之後所產生的細胞破壞「抱炸彈」危機。不過此作中的反派除了固定班底惡魔黨,與之合作的地球人「辛格萊伯爵」倒是塑造得頗具特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